从5 G时代开始,美国就把矛头对准了技术水平最高的华为,随之而来的是实体店清单、芯片禁令等一系列限制措施,让国内科技企业充分意识到技术自主的重要性。特别是光刻机,成了我们芯片的“病根”。
但是事实上,光刻机仅仅是我们依赖进口基础技术的冰山一角。由科学研究到新技术研发,再到工业生产、医疗保健等,国内所用的高端仪器设备几乎都是进口的。试着想象一下,一旦这些设备停止销售,我们的技术道路将面临什么样的情况?
但这并不是夸大其词,因为在科技时代,所有领域都离不开先进仪器设备的帮助。
进入国内知名大学或科研实验室,很容易就能发现,几乎所有大型高端仪器,如高分辨率质谱仪、生命科学仪器、磁共振成像仪、超分辨荧光仪以及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冷冻电镜仪等,都依赖进口。
普通小型仪器,如气相、色谱、光谱等仍由国外厂商生产,只有技术含量不高的摇床、水盆等设备才能看到国产的身影。
国内高端仪器的自研领域空白,光刻机等均需破冰。
此外,进口的设备也是非常昂贵的,尽管今年购买的电镜只有3套,但其成本高达1.3亿美元,国内冷冻电镜市场几乎被美国的巨无霸赛默飞世尔垄断。
研究工具只是为了研发更尖端的科技,如果说不管谁造谁造,只要用得起就可以凑合,那么用于工业生产、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设备,还仅仅是依靠进口,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。
打破僵局的道路需要脚踏实地
已知工业产品公差精度为0.1毫米,所需设备精度应在0.1毫米以上,因此要提高产品的纯度和精确度,则对设备的精确度的要求就更高了,而精密度较高的设备在国内暂时还不能制造,只能依赖进口,如氧分仪、露点仪等均出自菲美特。
可见,我国科技之路上的破冰,只是脚踏实地,绝不是好高骛远弯道超车。你要知道即使在我们引以为傲的通讯领域,所做的科研和生产测试,也无法绕过通讯仪器罗德施瓦茨和安捷伦。